景平六年。-山?叶′屋- ¢耕,薪·醉~全-
腊月三十,西城宁荣街。
铅云低垂,天色昏暗,纷纷扬扬的雪花簌簌而落,将宁国府严严实实地覆盖。
整个贾府,处处张灯结彩,红灯高悬,喜庆的红色与洁白的雪相互交织,洋溢着浓浓的年味。
今日乃是除夕夜,庄严隆重的祭祖仪式方才结束,荣宁二府的一众主子们便齐聚宁国府正堂——宁寿堂,共赴这一场阖家团圆的家宴。
贾母,这位贾府的最高长辈,端坐在主位之上,虽己历经岁月沧桑,却依旧精神矍铄。
贾赦与贾政,作为贾府的顶梁柱,则是恭敬地分坐在贾母下方两侧。
紧接着,邢夫人、王夫人与尤氏等诸位女主人,也按照各自的身份顺序依次入座。
最后,贾珍、贾琏、宝玉等晚辈们鱼贯而入,依照次序纷纷坐定。
这场盛大的家宴便正式拉开了帷幕,一时间,堂内杯盏交错,欢声笑语,其乐融融。
今年贾府的家宴相比以往要更加热闹。
整个贾府无论男女老少,几乎所有主子,包括三春,李纨母子,甚至是庶子贾环都参与其中。
唯独却没有贾琮!
按理来说,贾琮是贾赦之子,作为贾府的子孙,在过年这种重大的家族团聚时刻,依礼是要参加家宴的。/鸿\特~小\说^王′ ~首,发_
然而此刻,这位刚年满十岁的少年,正独自在靠窗的书案上,透过窗户,欣赏雪景。
丫鬟明月,抱着宣纸轻轻走到案边,在桌上铺开,驻足片刻,见贾琮未语,便独自退去,关上房门。
贾琮手持毛笔,蘸墨、落笔,一丝不苟地书写着,笔锋游走间,墨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。
他的神情专注,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眼前的字与手中的笔。
周围十分宁静,只有毛笔在纸上摩挲发出的沙沙声。
终于,贾琮写完了最后一个字,他长舒一口气,放下毛笔,仔细端详着自己的作品。
笔画圆润饱满,用墨浑厚华滋,贾琮微微点头,似乎还算满意。
这时,他抬头看向书案上的玉佩,轻声问道。
“老师,又是新的一年,我能下场吗?”
话音刚落,只见玉佩光芒一闪,一位儒雅睿智,果敢坚毅的国字脸中年男子从中飘然而出。
男子身着一袭古朴的长袍,眉清目秀,眼神中透着锐利。
他缓缓飘到贾琮身边,低头看向桌上的字,满意地抚摸着那令人羡慕的长须,说道。`l~u¢o′q¨z,w_..c+o/m~
“有长进,今年二月,你便下场吧。”
听闻此话,贾琮脸上终于浮现出些许喜色。
穿越十载,三岁识字,五岁启蒙,七岁系统学习儒家经典,九岁写八股、策论,而今终于可以展露锋芒。
若是别人说他可以下场,可能代表着他有机会通过。
但说他可以下场的人是张居正!
那就代表他一定会通过,甚至排名可能还不会低。
张居正看着贾琮,目光中满是期许,说道:“今后琮儿可以多出府,拜访名师,结交有识之士,拓宽视野,丰富知识储备,就在这京城即可,毕竟你还年幼。”
贾琮认真地听着,将张居正的话一字一句记在心中,坚定地说道:“琮儿谨记,多谢老师教诲。”
两人交谈之际,忽然房门“吱呀”一声被推开。
贾环像一只欢快的小鹿冲了进来,满脸洋溢着兴奋的笑容,手中挥舞着一个沉甸甸的荷包。
“三哥,我来找你玩啦。”
张居正见状,悄然隐去身形。
贾琮起身相迎,关切地问:“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?家宴不是正热闹吗?”
贾环神情有些失落道:“老祖宗好像不喜欢我,在那儿待着也是无趣。”
“对了,这是大伯让我给你带的糕点。”说着,他从怀里掏出一个油纸包,递向贾琮。
贾琮接过油纸包,打开一看,是几块精致的枣泥山药糕。
原料是山药和大枣,将山药泥包以枣泥,再放入模具中压成各种花样,宜于消化滋补,适合病人食用。
生病本是他推托参加活动的理由,没想到贾赦心中还惦记着他。
“环弟,麻烦你了。”贾琮说道。
“没事儿,本来我就要找你玩。”贾环摆摆手,坐在桌旁,看着贾琮练字的宣纸,转移话题道:“三哥,你这字写得真好,可以送给我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