泼墨斋

繁体版 简体版
泼墨斋 > 中国野史大甩卖 > 第8章 钱镠筑塘保吴越

第8章 钱镠筑塘保吴越

王师十万至矣!"巢军惊疑,自相践踏,死者万余。"此战后,钱镠被唐僖宗封为杭州刺史,奠定了割据基础。

景福二年(893年),钱镠整合浙西地方武装,建立"八都兵"(临安、余杭等八地乡兵)。他制定《吴越军律》,其中"临阵怯敌者剜目,扰民者断手足"的酷法令人胆寒。曾有亲军抢掠民女,部将求情道:"此乃王侄,乞宽恕。"钱镠怒喝:"军法如山,何分亲疏!"当众将其腰斩,自此八都兵令行禁止。《吴越备史》载,八都兵操练时"旌旗蔽日,金鼓震天,浙人谓其军容过于唐廷禁军"。

乾宁三年(896年),钱镠与昔日上司董昌反目。董昌在越州(今浙江绍兴)称帝,钱镠奉唐廷之命讨伐。围城三月,董昌以"神箭"(绑硫磺的火箭)守御,钱镠军死伤惨重。关键时刻,钱镠登上会稽山观察,见城中炊烟稀疏,对部将顾全武说:"董昌粮尽矣!"遂命人在鉴湖决堤灌城。《旧五代史》记载破城场景:"水入越州,董昌乘舟欲逃,为钱镠所擒。董昌叹曰:"吾与公同起微贱,奈何相逼?"镠答:"汝僭越称帝,吾为唐臣,岂能容逆?""

开平四年(910年),钱塘江边,钱镠身着铁铠,亲率十万民夫筑塘。当时钱塘江潮势凶猛,《水经注》形容"涛涌如山,声如雷霆",刚筑的堤坝常被冲毁。钱镠命制三千强弩,选善射者列阵江岸,《吴越备史》详细记载"钱王射潮"典故:"镠亲射三矢,大呼:"潮神听令!吾筑塘卫民,尔敢肆虐?"潮头竟退避二十里。"此虽为传说,却反映了百姓对钱镠的神化。

筑塘工程旷世艰难。钱镠发明"石囤木桩法":以竹笼装巨石沉江,再于其上打长桩固定。为解决江底流沙问题,他命人制作"混江龙"(重达千斤的铁锚),《十国春秋》载其"以铁索系锚,沉入江心,用以镇住石囤"。工程历时六年,自六和塔至艮山门,筑成五十余里石塘。每日五更,钱镠必到工地,亲自担土示范,号"胥山担";见民夫疲惫,便命士兵唱《筑塘歌》:"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塘成之日,稻禾满陌。"

海塘建成后,钱镠又疏浚西湖,开凿运河。他在西湖设"撩湖军"(五千人专职治水),清除淤泥葑草,用挖出的泥土堆筑长堤(后世称"钱公堤")。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工程完毕后"西湖水镜澄明,可鉴毫发,杭人遂免水旱之苦"。钱镠在堤上建"望潮楼",亲自题写匾额:"没了期,没了期,营基才了又仓基;不了期,不了期,春衣才了又冬衣。"道尽治水艰辛。

钱镠治理吴越期间,推行"保境安民"国策。他颁布《劝农桑诏》:"境内荒田,任民开垦,三年不税;有能种桑千株者,赐帛百匹。"《吴越备史》载,十年间吴越"桑麻蔽野,茧丝盈库,岁收绢帛百万匹"。为鼓励纺织,他微服私访,见临平老妇深夜织布,问:"王若征税,汝当如何?"老妇答:"钱王爱百姓,岂会重税?"钱镠遂下令减免纺织税,民间称其"衣被天下"。

他发明"警枕"以勤政事——用圆木作枕,稍有动静即醒。《十国春秋》记载其"每夜必巡城,闻有读书声、纺织声,必命人厚赏"。有次巡至城南,见一寒门士子挑灯苦读,遂赐银百两,后来该生高中状元,作《夜巡诗》曰:"武肃王来夜扣扉,青灯黄卷映光辉。"钱镠还仿唐制设"择能院",选拔士人,亲自命题考试,谓考官:"文章需裨补时政,勿事虚华。"

钱镠重视贸易,开辟"海上丝绸之路"。他在明州(今宁波)设市舶司,与日本、新罗通商,《册府元龟》记载"吴越商船,岁至日本者三十余艘,所载丝绸、瓷器,皆为珍品"。为保航道安全,他训练海军,在舟山群岛设"望海营",使吴越成为五代时期海上强国。杭州因此成为"东南大都会",时人描述"舟车辐辏,万商云集,钱镠之功也"。

后唐长兴三年(932年),钱镠病重,召子孙至榻前,取出唐昭宗所赐"丹书铁券"(免死金牌)。铁券形如覆瓦,长一尺八寸,宽一尺,《新五代史》录其铭文:"卿恕九死,子孙三死,若犯常刑,有司不得加责。"钱镠抚券诫曰:"此券可保钱氏,然汝等须善事中原,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。"

他留下十条遗训,其中关键数条被刻于石碑:

1. "吴越与中国(中原王朝)世为婚姻,汝宜善事之,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"

2. "民为邦本,汝宜轻徭薄赋,毋虐小民"

3. "西湖之利,万民所仰,宜岁岁疏浚"

4. "子孙若遇真主,宜速归附,毋以吴越百姓为念"(《钱氏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