泼墨斋

繁体版 简体版
泼墨斋 > 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 > 第10章 东宫崛起,储君之威

第10章 东宫崛起,储君之威

应天府的秋意,似乎一夜之间被肃杀的寒气所取代。-狐?恋¢蚊-穴+ ,免\费*岳*渎-户部与兵部的档库,这两个执掌大明钱粮兵马命脉的核心之地,迎来了它们有史以来最特殊的一位查阅者。

皇太孙朱雄英,年仅八岁,身披一件尺寸合宜的云锦常服,在一众老成持重的官员簇拥下,踏入了那尘封着帝国机密的殿阁。这里的光线昏暗,空气中弥漫着陈年纸张与墨迹混合的独特气味,一排排顶天立地的巨大架子上,塞满了如山似海的卷宗。任何一卷,都可能关系着万千军民的生死荣辱。

朱元璋的那道手谕,如同一柄尚方宝剑,为朱雄英扫清了一切障碍。户部尚书、兵部侍郎,这些往日里眼高于顶的大员,此刻无不躬身侍立,神情恭谨中带着一丝不易察??的揣测与惊疑。他们不明白,为何皇上会准许一个孩子,来触碰这最敏感的核心。

朱雄英没有理会旁人的目光。他不像个好奇的孩子那样东张西望,而是径首走到了“北平都司”的档柜前。他的身后,跟着几个从翰林院和六科给事中里抽调出来的,由朱元璋亲自挑选的青年才俊,他们是太孙的“笔”与“眼”。

“调洪武十年至十三年,燕王府护卫及北平都司各卫所的军饷、粮秣、冬衣、器械的所有支领总账、分账、以及核销回执。”朱雄英的声音不大,但在寂静的档库中却异常清晰。

命令一出,官员们立刻忙碌起来,一卷卷沉重的案牍被小心翼翼地搬到长案上。朱雄英并不亲自翻阅,他的任务是提出问题,寻找破绽。

“将燕王府中护卫的实额兵员数,与兵部存档的《卫所官军鱼鳞图册》进行比对。”

“将户部拨给燕王府的军饷总额,除以兵部的实额兵员数,算出单兵年饷。再将此数,与大同、宣府等边镇的单兵年饷进行横向比较。”

“调出所有与燕王府有粮草军械往来的商号、民夫的契约与收据,核对印信、日期、以及经手人签字画押。”

一连串的指令,精准而老道,完全不像出自一个八岁孩童之口。那些奉命行事的青年官员,从最初的惊愕,逐渐变成了发自内心的敬畏。他们发现,这位太孙殿下并非在胡闹,他的每一个指令都首指要害,思路清晰得可怕。他仿佛天生就懂得,如何从这浩如烟海的数字与文字中,揪出隐藏在最深处的魔鬼。

连续数日,朱雄英几乎都泡在了档库里。他不说苦,不喊累,只是安静地坐在那里,听着手下人的汇报,偶尔提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,便能让整个核查方向豁然开朗。

终于,在一个傍晚,一名负责核对账目的给事中脸色煞白地捧着两本卷宗,快步走到朱雄英面前,声音因激动而颤抖:

“殿下……殿下请看!这里……有问题!”

朱雄英接过卷宗。一本是兵部存档的燕王府护卫名册,上面清清楚楚地记录着,燕王府三护卫,实额官军为一万九千人。?齐′盛`暁_税_旺′ /冕-废?岳~黩/而另一本,则是户部连续三年拨给燕王府的军饷账本。

“殿下,户部拨付的军饷,是按照两万五千人的满额来计算的。也就是说,每年都多出了足足六千人的空饷!三年下来,这笔银子……是个天文数字!”

另一名官员也冲上前去,脸上既害怕又兴奋。“还有,殿下!这是过去两年的粮食运输收据。其中许多都有燕王的印章,但收货签名是给民间商会的,而不是军用粮仓。粮食被转移了!它从未到达士兵手中。它被卖掉了,或者更有可能是储存在其他地方!”

证据,如同一块块沉重的石头,被不断地挖掘出来。吃空饷、冒领军械、私吞战马、倒卖屯田……一桩桩,一件件,触目惊心。这些罪证彼此串联,共同指向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结论:燕王朱棣,正在利用朝廷的资源,秘密积蓄着一股不为人知的庞大力量。他那富可敌国的燕王府,根本不是靠什么经营有道,而是靠吸食大明边防的血液!

这己经不是简单的贪腐,这是在动摇国本,这是潜在的谋逆!

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罪证,朱雄英的脸上没有丝毫得意,只有一片冰冷的平静。他小心翼翼地将最重要的几份卷宗用黄绫包裹好,对众人下令:“今日之事,任何人不得向外透露半个字。违者,以谋逆论处。”

众人心中一凛,齐齐跪倒:“臣等遵命!”

当天深夜,朱雄英没有回东宫,而是首接求见了朱元璋。

---

武英殿内,灯火通明。朱元璋屏退了所有内侍,只留下他和朱雄英祖孙二人。

长案上,那些来自户部和兵部的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