远处一座新盖的茅草屋,满是皱纹的脸上笑开了花:“后生,你看,那是俺家的新屋。等秋收了,俺就给娃儿娶个媳-妇,这日子,有盼头了!”
朱雄英看着他眼中那朴素而真挚的光芒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
在运河边的一个小镇上,他走进一家茶馆。邻桌的几个商人正在高谈阔论。
“以前总觉得新政是折腾,现在看来,太孙殿下真是高明啊!”一个绸缎商人感叹道,“以前咱们的布,只能卖给城里的大户。现在那些泥腿子手里有钱了,扯上一尺半尺的,给婆娘娃儿做件新衣裳,那买卖可不就来了吗?我这半个月卖的布,比过去半年都多!”
“是极是极!”旁边的盐商也附和道,“民富,则商活。这道理,咱以前咋就没想明白呢!”
听着这些发自肺腑的议论,朱雄英的嘴角,不自觉地微微上扬。
这,才是他想要的国泰民安。
---
当他行至苏州府地界时,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。
只见一个村口,人声鼎沸,锣鼓喧天。村民们正在合力修建一座小小的祠堂。祠堂的牌匾己经挂上,用红布遮盖着。
朱雄英好奇地走上前,向一位正在分发茶水的老婆婆问道:“阿婆,村里这是在修什么庙?是供奉龙王爷,还是土地公?”
老婆婆一听,连忙摆手,脸上带着无比虔诚和自豪的神情:“后生,你可说错了!这不是庙,是生祠!是咱们全村人,给当今皇太孙殿下立的!”
“生祠?”朱雄英心头一震。
“是啊!”老婆婆的眼眶有些湿润,“要不是太孙殿下推行新政,给咱们分了地,咱们这些人,哪有活路啊!他就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,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!咱们不识字,也不会说什么大道理,就想着给他老人家立个生祠,日日烧香,夜夜叩拜,求老天爷保佑他千岁安康!”
说着,她揭开了那块红布。
牌匾上,龙飞凤舞地刻着几个大字——“大明皇太孙长生禄位”。
周围的百姓,看到牌匾露出,竟都自发地跪了下去,神情肃穆,口中念念有词,祈祷着最朴素的祝福。
那一刻,朱雄英站在人群之外,看着那块为自己而立的牌匾,看着那些虔诚叩拜的百姓,一股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感动,如潮水般席卷了他的内心。
他感受到的,不再是权力带来的威严,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。
是这千万百姓,用他们最纯粹、最真挚的情感,为他铸就了一座坚不可摧的丰碑。
从最初的争议西起,到如今的万民拥戴,“均田新制”终于跨过了最艰难的阶段,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。而他朱雄英的威望,也在民间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。
他知道,这仅仅是开始。
回京的路上,朱雄英的心中,己经开始勾勒一幅更宏大的蓝图。农业改革的成功,为他赢得了最广泛的民心和最雄厚的财力。接下来,他要做的,是整顿吏治,是发展工商,是打造一支无敌的海上力量。
当然,还有一件埋藏在他心底最深处的私事——治好母亲常氏的病。
如今,他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声望,或许,是时候去寻找那些传说中的神医,用尽一切办法,来弥补前世今生最大的遗憾了。
一场席卷大明的风暴,刚刚平息。而另一场更加波澜壮阔的变革,正在这位年轻的皇太孙心中,悄然酝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