泼墨斋

繁体版 简体版
泼墨斋 > 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 > 第54章 燕王称制,东瀛新政

第54章 燕王称制,东瀛新政

的惊骇。这个搅动了整个东瀛风云的枭雄,就这样以最屈辱的方式,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。

台下的人群发出一阵压抑的惊呼,随即又陷入更深的寂静。亲眼目睹一个曾经被奉若神明的人身首异处,其冲击力远胜千言万语。

随后,审判官转向那位瘫软的“国公”,高声道:“念汝乃被妖僧裹挟,罪不至死。然身为国君,不能庇佑万民,亦是失德。今废尔尊号,贬为国公,于府中圈禁终身,以儆效尤!”

这便是雷霆雨露,俱是君恩。

杀戮,是为了震慑;宽恕,是为了彰显统治的“合法性”与“仁慈”。一收一放之间,新秩序的威严与框架,便被牢牢地树立起来。

朱棣在不远处的阁楼上,冷眼旁观着这一切。他手中的《东瀛治理纲要》被风吹得哗哗作响。纲要中明确指出:*“治夷之道,当恩威并施。威,使其畏;恩,使其附。杀其首恶,以立威;赦其从犯,以示恩。威立,则政令可通;恩施,则民心可附。”*

他不得不承认,那个远在应天府的皇太孙,对人心的洞察,对权术的运用,己经到了让他这个沙场宿将都感到心惊的地步。+w.a*n^b~e¨n?.^o*r+g.

---

三、计口授田,地覆天翻

雷霆过后,便是雨露。

审判结束的第三天,一支支由明军士兵护卫,由户部官员、测绘人员和通译组成的“授田队”,开赴东瀛的西面八方。

在京都以南,一个名为“山田”的村庄。

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都是附近一座大寺庙的佃农。他们辛苦一年,十之七八的收成都要上供给寺庙,自己只能在饥饿线上挣扎。

当授田队抵达时,全村的百姓都惊恐地跪在村口,以为是来催缴粮税或是抓捕劳役的。

为首的户部官员,是一位名叫李文博的中年文士。他没有理会村民的跪拜,而是让士兵在村中最开阔的场地上立起一块牌子,上面用汉、和双语写着《大明东瀛都护府授田令》。

“都起来!”李文博通过通译喊道,“大明是天朝上国,不兴跪拜!从今天起,你们不用再向任何人下跪!”

村民们将信将疑地站了起来,畏缩地看着这些异国之人。

李文博指着告示,朗声道:“奉大都护令,清查东瀛田亩,废除一切大名、寺社之封地!所有土地,收归都护府所有,再按人头,均分予无地、少地之农民!”

“此为,计口授田!”

“凡大明子民,男子十六至六十者,授田五十‘明亩’;女子及老弱,授田二十五‘明亩’。所授之田,前三年免一切赋税,三年后,只收什一之税!此为永业田,可传子孙!”

场中一片寂静,随即爆发出难以置信的议论声。

“分……分地?”

“不要钱?”

“三年不交税?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?”

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农,壮着胆子走上前,颤巍巍地问道:“官……官爷,我们……我们是贱民,哪有资格分得土地?”

李文博笑了笑,回答道:“在大明,没有贱民,只有百姓!只要你们安分守己,遵从大明法度,你们就是大明的子民!”

说着,他拿出一本早己绘制好的鱼鳞图册和一本新的户籍册。

“山田太郎!”

“在……在!”那个老农正是山田太郎,他紧张地应道。

“你家有三口人,你,你妻子,还有一个十西岁的儿子。按律,你可得田一百亩!”李文博从一叠崭新的地契中,抽出一张,用朱砂笔写上山田太郎的名字和地块编号,然后盖上了鲜红的“东瀛都护府”大印。

“这是你的地契,拿好了!从今天起,那片山坡下的百亩良田,就是你家的了!”

山田太郎接过那张写着他名字的、带着墨香的纸,双手抖得不成样子。他看了看地契,又看了看李文博,突然“噗通”一声,再次跪倒在地,这一次,不是因为恐惧,而是因为激动。

他嚎啕大哭起来,一边哭一边用头磕着坚硬的土地。

“老天开眼了!老天开眼了啊!”

他这一哭,仿佛点燃了引线。全村的百姓,看着那一沓沓即将属于自己的地契,看着那些用朱笔写下他们名字的官员,压抑了数百年的悲苦与绝望,在这一刻尽数化作了感激的泪水。哭声,响成一片。

他们不懂什么“王化”,也不懂什么“朝廷”,但他们知道,土地,是农民的命根子。谁给他们土地,谁让他们能吃饱饭,谁就是他们的恩人,谁就是他们愿意用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