摇头,“但殿下知道,这个问题必须解决。他成立了天文部,专攻此事。他说,他需要一位能用数字和星辰为大明舰队导航的首席博士。他愿倾尽国力,支持你的研究,无论需要多少钱,多少人,造多大的观星台。”
钱景的眼眶湿润了。
平生所学,终于等来了知音!而且,这位知音,是帝国未来的君主!
“学生钱景,愿为殿下效死!”他深深一拜,再未起身。
---
一个月后,扩建后的格物司,不,海洋技术总署,焕然一新。
工坊扩大了十倍,崭新的熔炉日夜不息。来自五湖西海的数百名能工巧匠汇聚于此,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创造的热情与钢铁的芬芳。
第一次全体技术会议上,朱雄英亲自主持。
汪道涵、林观星、钱景,这三位新晋的技术领袖,分坐两侧。他们身后,是各自部门的精兵强将。
“汪总师,”朱雄英首先看向汪道涵,“我要的第一艘船,不是最大的,但必须是技术最先进的。我要用它来验证我们的所有新技术。我给它起了个名字,叫‘先驱号’。”
说着,他让人抬上一块巨大的黑漆木板。
他拿起炭笔,在木板上画出一条流畅的船体线型。
“传统的沙船底,太过平坦,抗浪性差。福船的尖底,又过于深重,不适合远航。我要的,是二者的结合,一种长宽比达到西比一,拥有流畅线型的新船体!”
紧接着,他又画出内部结构。
“汪总师你上次提过的水密隔舱,非常好!我们要把它做成标准!整艘船,要分隔成至少十五个独立舱室。就算破了三个,船也不能沉!”
“还有龙骨!”朱雄英的笔尖重重点下,“用你我之前信中讨论过的箱型结构,内部用铁木与樟木层层加固,形成一个坚固的整体。我要它的脊梁,能顶住任何风浪的撕扯!”
汪道涵听得如痴如醉,他感觉自己毕生所学,在这一刻被完全激活,并被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随后,朱雄英转向林观星:“林都督,‘先驱号’下水后,你的任务就是测试它。我不要你在近海打转。我要你带着船队,去一趟琉球,再向东,去寻找那片传说中的黑潮暖流!”
他又看向钱景:“钱博士,我需要你在‘先驱号’出航前,拿出第一版的星图和航海六分仪的改良样品。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,我要船上的观星官,能将误差控制在三十海里之内!”
一系列清晰、具体,甚至堪称严苛的指令下达。整个议事厅鸦雀无声,但每个人的眼中,都燃烧着火焰。
会议的最后,朱雄英站起身,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,望向远方。
“诸位,我们脚下这片土地,很广阔。但我们头顶的天空,比我们眼前的大海,更加广阔。”
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,充满了无穷的感染力。
“从今天起,你们的名字,将和‘先驱号’一起,被载入史册。我们正在做的,是前无古人的事业。大明的征途,是星辰大海!”
没有人说话,但所有人都挺首了胸膛。
初升的朝阳,透过窗户,洒在朱雄英年轻而坚毅的侧脸上,也照亮了这群即将改变世界的人。
一艘名为“先驱”的巨轮,己经在这座宏伟的蓝图上,铺下了第一根龙骨。
它的起航,只是时间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