泼墨斋

繁体版 简体版
泼墨斋 > 中国野史大甩卖 > 第1章 陈桥雪夜龙袍现 汴梁城头王气新

第1章 陈桥雪夜龙袍现 汴梁城头王气新

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的雪,下得又急又密,将汴梁城妆点得一片琼瑶。~墈~书*君^ ?首?发-皇城大庆殿的琉璃瓦上积了厚厚的雪,在宫灯映照下泛着冷光,檐角铁马被风吹得叮咚作响,竟似含着无尽愁绪。七岁的恭帝柴宗训坐在龙椅上,手里攥着半块冻硬的酥糖,懵懂地望着阶下群臣,全然不知御案上那封军报已如惊雷,即将劈开这万里江山。

御座旁的符太后素手轻颤,展开镇州节度使郭崇的军报时,只觉指尖冰凉。那上面墨迹未干,写着八个惊心动魄的大字:"契丹合北汉兵,大举南下!"(《宋史·太祖本纪》)殿中群臣顿时哗然,宰相范质脸色煞白,手中象牙笏板"啪"地一声掉在金砖上,清脆的声响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,更添几分惶恐。

"陛下,"范质颤声奏道,"军情如火,须即刻遣将御敌!"他偷眼望向御座,见符太后蛾眉紧蹙,粉面失色,再看那年幼的天子正将酥糖塞进嘴里,不由得在心中长叹:柴氏天下,怕是要托付给那位手握重兵的归德军节度使了。此刻他若有所感,抬眼望向殿外风雪,仿佛看见二十里外陈桥驿的漫天烽火。

陈桥驿中,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正独立檐下,玄色斗篷上落满雪沫。他三十有三,方面大耳,双目如炬,腰间悬着一柄盘龙棍,虽是文臣装束,却自有一股迫人的英气。亲兵上前为他拂去肩头积雪,却见他凝望着漫天飞雪,喃喃自语:"好大雪,倒似二十年前襄阳破庙那场。"(《邵氏闻见录》)

赵匡胤思绪飘回二十年前。+丸′ ! \鰰?占+ *耕?鑫′嶵¨筷,那时他年方十三,流落襄阳,在一座破庙中栖身,靠为香客算卦维生。一日来了位仙风道骨的老道,看了他的面相,忽然长叹道:"少年郎,你眉间隐有王气,当以甲胄显贵,只是此刻龙潜于渊,尚未飞天。"(《邵氏闻见录》)说罢飘然而去,留下他在破庙中怔忡良久。如今身为禁军殿前都点检,手握天下兵权,难道真应了老道的预言?

正思忖间,弟弟赵光义匆匆走来,身后跟着谋士赵普。二人身上皆带风雪,赵普手中还捧着一卷绢帛。"兄长,"赵光义低声道,"苗先生在营外观星,有要事禀报。"

赵匡胤点点头,随二人来到驿馆后的土坡。只见幕僚苗训身着八卦道袍,手持罗盘,在风雪中巍然不动。他见赵匡胤到来,稽首道:"点检请看东南天际。"赵匡胤顺着他手指望去,只见暮色苍茫中,竟有两轮红日并出,相互摩荡,南边那轮尤为明亮,北边那轮却渐渐黯淡。

"此乃'一日克一日'之象,"苗训声音低沉,带着说不出的神秘,"天命所归,正在点检身上!"(《涑水纪闻》)赵匡胤心中一震,想起襄阳老道的话,难道天道循环,真要应在自己身上?赵普在一旁轻声道:"点检,三军将士皆有拥戴之心,只待您一声令下。"

是夜三更,陈桥驿中突然人声鼎沸,火把的光芒将雪地照得如同白昼。赵匡胤在驿馆中"醉卧"榻上,耳听着帐外喧嚷,心中却一片清明。他知道,这场戏该上演了。

"点检!点检!"亲兵撞开帐门,满脸激动,"三军无主,愿奉太尉为天子!"赵匡胤"惊醒",只见帐外密密麻麻站满了将士,人人手中火把高举,映得他们脸上红光满面,神情亢奋。′j\i¨n+g¨w_u\h·o,t¨e~l′.?c?o\m*

"诸位这是何意?"赵匡胤故作惊讶,"我受世宗厚恩,岂能做此大逆不道之事?"(《宋史·太祖本纪》)话音刚落,便有将领高声道:"主上幼弱,我等出生入死,谁能知我等功劳?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,再行北征!"(《宋史·太祖本纪》)此言一出,群情激昂,"愿奉太尉为天子"的呼声此起彼伏,响彻夜空。

赵光义与赵普交换了一个眼色,赵普上前一步,朗声道:"诸位既有此心,须得听点检将令!"他展开手中绢帛,正是早已拟好的"约法三章":"一不得惊犯太后、幼主,二不得侵凌公卿大臣,三不得劫掠府库百姓。违令者斩!"(《东都事略》)赵匡胤接过绢帛,目光如电,扫视众将:"诸位可愿遵令?"

"愿遵点检将令!"众将轰然应诺,声震四野。

就在此时,不知是谁突然喊道:"天子须有龙袍!"话音未落,便有亲兵捧来一件明黄绸缎制成的袍子。那袍子显然是仓促赶制,针脚尚显粗糙,袖口处还隐约可见军旗的痕迹。赵匡胤看着那黄袍,想起周世宗柴荣对自己的恩遇,脸上露出犹豫之色。

"点检勿疑!"赵光义上前一步,低声道,"此乃天命所归,非人力所能拒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